您好,欢迎访问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官方网站!
文明城市
 
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小学创新性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时间:2007-12-16 访问量: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知识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演变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教育活动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取向。

回顾我国近20年来教育改革的历程,大体上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初步理顺了教育结构和教育的关系。第二阶段是90年代以转变教育观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以上两种改革更多地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方面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将会逐渐过渡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操作实施期,面临着如何把由结构调整和观念更新所产生的改革动力转化为具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把前期的改革成果具体化为教育实践的问题,创新教育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热点,创新教育将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探索上。

由于长期以来,“创新”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整个教学模式大角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等明显特征,构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因此,必须坚决、彻底地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从而彻底实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变,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教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培育创新精神的作用,也有扼制创新精神的功能。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彻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变,如何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据初步的文献资料,“创新教育”的提法始于1998年12月,由中央教科所等单位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在这之前,创新教育这一提法还未见报道。但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国外的创造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吉尔福德、托兰斯、帕内斯等人对创造力开发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并编制了多套创造力测量量表和具体训练方案,通过实验研究,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普遍得到明显提高。

我国台湾地区对儿童创造力开发的实验研究进行得较早。如60年代贾馥茗进行的“学生创造性培养与教学实验”,80年代初陈龙安、张玉成等人的“创造性教学和训练”的实验研究等。这些研究比较成功、有效,贴近教学实践,但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未能作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创造教育的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了两轮的工作:一是儿童创造力测验量表的修订和编制。如张德秀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测验”、郑日昌的“中学生创造力测验”;二是各地区进行的一些基础性研究。如天津教科院“创造性教学研究”课题组,从重视创造个性与创造性思维的统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实验研究;查小秀等人的“超常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与上述研究相比将有以下突破:(1)本课题是从小学整体改革入手来构建新的创新教育体系,它是对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的扬弃和根本性改造;(2)本课题特别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着力探索学科创新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注重操作,立足课堂;(3)本课题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动手做”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4)本课题特别关注创新性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因为创新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三、  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化,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志,对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创新性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改进教师的教法和改进学生的学法为对象,着力构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创新策略体系。在对接受性教学模式扬弃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教学过程,建构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有别于接受性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把学生从被动、封闭的接受性学习状态引向主动、开放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之中,培养并提高学习主体发现、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习中的目的意识、独创意识、协作意识和主动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生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性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牢牢地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有:

1.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的创新性学习理论

该组织在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学习”理论,并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区别,要求教育教学带领儿童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促使儿童开发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理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其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关系是:(1)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立的主题;(2)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3)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4)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5)与主题相应的课程设计;(6)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式。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的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3.多元智能学说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隘,把智力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的生存及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能力。他认为人至少有几种智慧:事实的智慧、解析的智慧、语言的智慧、空间的智慧、音乐的智慧、动手的智慧、身体的智慧、直觉的智慧、人际关系智慧。加德纳的多元智慧学说对于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1)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以学生的智力特点为基础,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2)适应性课程的设计。要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重新设计,编制适应学生不同智力特点的学校课程;(3)教师要为理解而教。所谓理解,就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思想,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对任何一个要领或技能都要以多种方法来教授;(4)学生自信心增强。多元智力学说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智力特长,正确评价自己,有的放矢地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教育的新挑战。

4.“做中学”教育思想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主张。他认为,学校科目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历史、地理,而是儿童自身的活动。只有在活动中,他们才能获得发展。因此他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杜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他认为任何压制和服从都不会导致对个人和社会主动的改造和创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内容,要做到“教学做合一”。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给他们以创造的机会。

因此,教学中,我们就要努力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 [2